[RPG] 為什麼Ray Muzyka說日本角色扮演遊戲已經卡住了?

嗆聲很多人都會做,不過對於行事一向低調的雷‧穆希卡(Ray Muzyka)來說就算有點稀奇。擁有博士頭銜的雷是Biowae的共同創辦人,一手打造了《柏德之門》、《星際大戰:舊共和武士》、以及《質量效應》等經典名作系列,在《太空戰士13》(Final Fantasy 13)發行的前夕,他於一次訪談中說了以下一段話:

“My favorite thing, it’s funny when you still see it, but the joke of some of the dialogue systems where it asks, ‘do you wanna do this or this,’ and you say no. ‘Do you wanna do this or this?’ No. ‘Do you wanna do this or this?’ No. Lemme think–you want me to say ‘yes.’ And that, unfortunately, really characterized the JRPG.”

大意是說「我覺得最有趣的一點是,當遊戲問你『你想要做這個或那個嗎?』你回答不,『你想要做這個或那個?』不要;『請問你想要做這個或那個?』不,等等,讓我想一下…你希望我說『是』嗎?很不幸的,這正是日本角色扮演遊戲最大的特徵。」

有些玩家或許會認為這是指遊戲的自由度或者多重路線的設計,但那其實不完全是雷真正要說的問題。雷認為日本角色扮演遊戲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任何的進化,只是讓畫面變得更漂亮而已。這句話說在《闇龍紀元》(Dragon Age)的發行之後,也是博士私心認為是這幾年來角色扮演遊戲最讓人興奮的躍進作品,不能說是虛張聲勢而已。 Continue reading

[Community] 不要再相信沒有根據的說法了!

去年中,一個以網路社群為活動場所的公關公司主動接觸,希望有機會展示他們過去的活動成果與未來的工作提案。對方在會議過程中得意洋洋地展示他們在各大網站、BBS論壇裡秤斤論兩賣的網路帳號,以及培育具影響力之專業部落格的成熟方法等等。他們信誓旦旦地保證,遊戲產業若結合這類的社群操作,可以獲得多高的公關宣傳效果。不過,後來我們並沒有接受他們的提案。倒不是因為我們的潔癖不允許自己沾染這種邪惡的玩意,我們只是因為他們不夠專業而拒絕而已。 Continue reading

[Violence] 杯弓蛇影的媒體與遊戲暴力

Violence03
2007年2月,美國的鹽湖城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的慘案。一個18歲的青少年衝進賣場開槍掃射,當場擊斃了五六個遊客,一時間媒體輿論嘩然,許多專家與政客開始懷疑這又是一場因為電子遊戲中的暴力元素而造成的負面影響。不過數日後,警方卻在蒐證結束時宣稱,並沒有在少年的家中找到任何電子遊戲或相關的產品。這個結果無疑打了許多想要借題發揮者一個響亮的巴掌。如果一個暴力少年家裡沒有任何遊戲,你如何證明他的暴力行為與遊戲有任何關係呢?

這個現象到了維吉尼亞大學的韓國青年校園屠殺之後,變得更為明顯。兇手的同學指稱該韓國青年曾在高中階段「玩過」《絕對武力》(CS)這款遊戲,馬上引起專家、媒體、以及律師的注意,聲稱這又是一樁受到遊戲暴力影響的真實案例。但在數天後的蒐證中,警方沒有在兇手的住所裡搜到任何電子遊戲。《絕對武力》是一款非常受歡迎的遊戲,玩過的青少年沒有千萬也有百萬,或許就和喜歡NIKE球鞋或者愛吃麥當勞的族群數量差不多。那我們是否可以推論NIKE的Just Do It口號激發了兇手的行動?或者麥當勞的不健康飲食使得兇手的內分泌失常呢
Continue reading

[Liberalism] 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六個、七個、頭頂上總是有許多彩色的自由主義者!

Chrysanthemum有人說,台灣自由主義者都死光了,身為一個自以為是自由主義者的人,我只想說「這干自由主義者屁事?」

自由主義者可能是各種思潮中最鬆散的一群人,不論是在歷史的發展或者流派的演變中,自由主義者常常都是互相矛盾、甚至針鋒相對的。與其說他們擁護某種特定的看法,不如說是他們抱持一種相同的龜毛,就是常常不肯老實承認一種事情是對的。如果說,這篇文章招喚自由主義者的理由是因為對言論自由的擁護的話,我相信真正的自由主義者也會認為金恆煒有自由發表清算張熙懷的看法。而你或者他也可以自由地說金恆緯頭殼壞去,不過不要把自由主義者扯進這團爛污裡。

我懷疑自由主義者有任何恰當的操作定義可以把弄,不過至少有兩種方法可以辨識出假的自由主義者。其一,假自由主義者總是懷疑個人的能力,他們以為沉默就代表盲從、無作為就是被動,殊不知自由主義的許多理論基礎都來自於對個人能力的信賴,相信社會總體可以有機地做出合理的判斷。其二,就是以為這世界上有任何一種原則或信條可以無限上綱,就算是人權、就算是民主,真正的自由主義者也總是可以懷疑再三。

1993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Kary Mullis曾經在他的書裡痛批環保主義者,認為臭氧層破洞與地球暖化之間的關係根本是一場未經證實的迷信,因為地球溫度從來沒有穩定過,現在也不過是處於某次間冰期而已(地球曾經進入冰河時代多次,現在不過是上一次冰河期與未來另一場冰河期的過渡),溫度提昇個幾度根本不算什麼異常。

很嚇人的講法對不對?我沒辦法輕易相信這個大膽的論點,因為我是個自以為是的自由主義者。但是我相信敢做出這種反思,這個喀藥的傢伙八成也是個貨真價實的自由主義者,因為這才是追求自由主義的精神。

多年以前,我做過一齣全台北市只有一百個人看過的戲《屁眼來的人》。因為當時流行父權中心與陽具崇拜的說法,所以我相信,如果想當個可以負面思考的自由主義者,你就要學著用屁眼思考。沒事用鏡子照照自己多毛的屁眼,如果敢用手指去玩玩它的話,恭喜你,你也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了。
(喔對了,附帶一提,插圖不是亂選的XD)

[copyright] 版權的觀念是一種發明物

 Media Pictures 2005 12 30 Bloodymary-1很多人對於現下的版權觀念,往往有一種天賦人權式的類比或感覺;不過在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上,卻是相當晚近的發明物。「洛陽紙貴」的成語不就說明了在某些時間點或某些文化脈絡下,傳抄創作物也是共同認可的行為。畢竟對於許多創作者來說,創作的目的本來就是「被看見」,而不是在經濟利益之上。而如今的種種版權保護機制,有時已經不是保障創作者那麼無辜與單純。尤其是在網路與媒介的改變過程中,過度保守的版權保護機制根本無益於文化的發展,以及創作者與受眾間的互動關係。

音樂MP3的分享下載開始流行的時候,首開訴訟之風的重要創作者就是搖滾團「金屬製品」。當時就有人反唇相譏他們完全忘記了當年拿著錄音帶到處請人聽聽看的精神。曾經在《南方公園》動畫裡諷刺這些音樂創作人的Matt Stone與Trey Parker最近在Reason雜誌上的專訪留下了一段很感人的對話

Reason:當Comedy Central頻道不再播映「血腥瑪莉」那一集(註)之後,人們仍然可以從網路上非法下載這些內容。你們認為這也算是一種言論自由的勝利嗎?或者你們以為「喔我的天,這些人在偷竊我的智慧財產?」
Stone:我們向來贊成人們下載的行為。一直都是。
Reason:為什麼?
Stone:這是很多人之所以可以看到我們節目的方法。而這點從來不會影響我們。我們所要做的不過就是讓節目的演出成功,而你怎麼可能會因為有人想要看你的節目而生氣呢?
Parker:我們真的很努力去製作這些節目,而我們這麼做的理由,不過是希望人們願意去觀賞它而已。

這種積極的見解,值得我們給Stone和Parker兩枚數位好寶寶的貼紙。

【註】《南方公園》因為常常提出辛辣的諷刺話題,而遭到節目封殺的命運。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諷刺湯姆克魯斯的「出櫃」事件。而血腥瑪莉一集因為提到聖母瑪莉像的屁眼流血,教宗還說什麼女人每個月下體流血沒什麼的瘋話,所以引起不少抗議。不過越是受到封殺的《南方公園》集數,看的人通常越多,嘿嘿。

[narrative] 部落格之於一種寫作的文體

在《部落格也會泡沫化?》的文章之後,陸陸續續地產生了很多正面與反面的迴響,如果說我也是即將迴響的一員,那想必是追趕著末班車尾巴的落後生吧。不過,看了許多公民啊力量啊以及其他技術決定論的觀點之後,不禁狐疑地以為,這些說法似乎只看到了那條邊欄上花花綠綠的貼紙和迴響留言裡落落長長的數字,就把後台的介面與前端的版型當成了部落格的定義呢?

也許這些技術性的玩意界定了今天部落格普遍雷同的形貌,但其實部落格並非因為這些技術而誕生,而是來自於一種寫作的需求。在超連結(Hyper Link)這個名詞剛剛誕生的網路神話時代裡,曾經有一撮人設想了超文本的寫作未來,將多線性的故事當成潛力無窮的文體。不過這種閱讀需求從未出現過,所以這種寫作終究只是藝術館的陳列品而已。但是在這些前衛藝術家的視線之外,多線性的故事卻早就豐沛於遊戲的領域之中。因為「參與」的需求一直存在於人類的想望之上。

撇開這種在想像中創造的超連結文體,在網路寫手用html程式碼刻印自己的數位寫作之路時,流水帳般的散漫記事與通透RJ45纜線的交互連結,成為今日部落格文體的遠祖。這種寫作方法包括BBS上以時間序來排列的文章串,以及根本沒思考過傾訴對象的連篇日記。包括我自己在內的網路流水帳作者多少都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

「我到底應該寫些什麼?」「誰會看我的文章?」「他們幹嘛看我如何喜歡的小狗如何抱怨我家屋頂的漏水和我從來沒有成功過的戀愛歷史呢?」

有些人學會了專業編輯的功夫,開始懂得下厲害的標語,知道如何設計一套吸引人的主題,並且塑造了網站與自我在虛擬世界裡的個性。有些人則和我一樣,始終尷尬不已,我們不知道怎麼寫作,才是正確、而且具有可讀性的網路文體。而部落格成為一種抽象或具體的概念之後,尷尬的寫作者才終於了解這種散漫寫作的正當性何在。節錄Wikipdeia上對Blog的解釋:

A blog is a website where entries are made in journal style and displayed in a reverse chronological order.(所謂的部落格,就是一種以日誌風格呈現的條目,並且以倒置的時間序來排列。)

而部落格真正的意義就應該是一種寫作的態度,這個名詞的出現是代表了一種逐漸形成的寫作風格與閱讀習慣。對於許多部落格的寫手來說,我們透過時間序排列的條目來呈現一個私我的故事,一個喜好美食的品味達人、一個運動狂熱的政治動物、或者一個因為陰莖過小而不知所措的又白又宅人(這個人就是…);而讀者也產生了點閱的依賴,我們病態地想知道數位的趨勢(註1),或者窺獵美女作家的浪蕩生活。部落格讀者不僅是因為求知的慾望而養成閱讀的習慣,同時也帶著尋求認同的目的。

這些需求形塑了今日部落格套件與所有BSP提供的服務內容(而不是部落格套件與BSP服務內容形塑了部落格文化),例如Trackback或Comment;而現有的技術與想像力則反過來形成了今天看起來普遍雷同的部落格風貌。或許有一天,這些技術會落後會消失會泡沫,但就好像小說的文體誕生了,就只有寫作的方法論會改變,卻沒有小說消失的一天。因為早在部落格概念的流行以前,部落格文體的需求就出現了。

體現公民意識這類積極的理由就和超文本創作一樣,是實驗室裡的奇美拉生物或運動性的偉大目標,都不是根據真正的需求而產生的呼喚。我們可以嘗試朝美麗的夕陽奔跑,不過終究還是得站在這塊尋常的大地之上。

【註1】這種病態的想望感常常和實際的需求無關,而且容易陷入「部落格其實比Yahoo!奇摩家族重要」、「知識+比不上Wikipedia」的迷思。

[Reality] 如果我是真的

bree9月10日的中國時報刊載了一則國際新聞(此新聞連結隨時可能失效),關於一個自稱「寂寞少女15」的網路自拍女孩如何吸引了大批網友的眼球。沒有花俏的剪接或者新奇的笑點,少女絮絮叨叨的生活自訴,顯然令許多人深感興趣。合理的理由之一,當然是女孩可愛的大眼睛;但卻不能說明這股風潮的全部,更不能解釋當少女秀逐漸被揭開神秘的面紗,顯露出這一切皆是有意識的創作之後,所造成的反彈。根據「寂寞少女15」的「作者」表示,所有被少女吸引的觀眾都是在見證一種新藝術的誕生。

假的就是真的,對於許多沈迷網路遊戲,有著即將入伍當兵之老婆的玩家來說,並不是什麼稀奇的觀念。而對於4orty2wo Entertainment這家網路行銷公司,更是非常慣用的技倆。4orty2wo Entertainment就是搞出知名的「I Love Bee」事件的始作俑者,他們在網路製造出非常聳動的話題,引起許多網友爭想討論之後,更驅動他們到真實世界的許多角落接聽神秘的電話。這個幾乎讓人以為是外星人入侵或第三類接觸的行銷活動完全抹除了真實與虛構之間的距離,參與其中的人幾乎以為他們身處在真正的童話裡。(細節可參考wikipedia上的條目:Haunted Apiary

這讓我想起「朗讀時間」,日本AV名導甲斐正明的作品。在這部A片中,女優們步入小型劇場內,沉穩地朗讀夏目漱石的小說。男優跟著走入,彷彿異次元重疊般地開始逕自幹起女優。女優們彷彿完全沒有發生任何異狀地繼續唸完小說,一直到最後的爆發與結束。當你看過了很多很多A片,你一定會開始明白其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演技,一想到所有的高潮和所有的哀鳴都是虛假。有時會讓人感到空虛,因為你知道這不是真的,連那些牛奶似的體液也都是騙人的玩意。但「朗讀時間」卻從本質上就是虛假的演出開始,她們不打算告訴你這些演出當中有所謂的快感和高潮存在,卻反而負負得正似的讓你體驗到真實。女優們沒有配合性地告訴你痛啊爽啊要出來啦,而是「真真實實」地演出一場與夏目漱石小說交媾的實驗劇。

Lovecraft創造了克蘇魯神話,眾多的衍生創作與崇拜行為,讓近代的人類見證了神話與迷思的誕生過程。對於鐵齒的人,或甚至不可知論者來說,其實大部份的迷思本來就不是真的,但是絕大部份的人還是寧可選擇相信。相信克蘇魯的恐怖,相信運動可以帶來幸福,相信入伍服役的網路老婆。而這也是「I Love Bee」這種虛擬遊戲之所以成立的理由。

為什麼還要懷疑少女15號是真的還是假的呢?我唯一的抱怨就是眉毛畫得太假了而已。而我也當然是貨真價實的原子力研究所博士。

[BL Fever] #1 遊戲產業裡的同志聞人

既然話題都開了,就讓我們繼續延燒下去。遊戲產業裡的同志絕對不是三兩人而已,不過其中有幾個比較有名的,讓博士我來為各位介紹一下:

 Dani Images Big-Bwport丹妮.布頓.貝瑞(Dani Bunten Berry)

說她是是同志,可能不是種很精確的講法。事實上,跟著她一起出生的名字是丹.布頓(Dan Bunten),丹妮則是她進入遊戲產業多年之後,才帶著一起進入最後虛空的符號。沒錯,她本來是個男人,在加入遊戲產業數年後,才突然轉換了她的性別。變性慾和同性戀終究是不一樣的東西,不過都可說是這「直來直往」(straight)之世界裡的異數。

SSI的創辦人Joel曾如此回憶丹妮:「…當我在1995或1996年的洛杉磯E3展上偶遇丹時,我可能已經有十年以上沒有見過她了。雖然她的性別已經改變,她仍然是我十年前遇過的那個快樂、充滿微笑的高個子。」

《七座金城》(The Seven Cities of Gold)是她第一個獲得成功的商業作品。之後,她致力於多人遊戲的發展,有些人甚至認為她是網路遊戲的先鋒呢。而最負盛名的經典《M.U.L.E》更被譽為是史上最怪異的遊戲。
—————————————————————————————————
 Tby Redzone Redimage Photos Cbg98克里夫.巴克(Clive Barker)

嚴格地說起來,他不只是遊戲產業裡的聞人,事實上,他的主業應該是電視/電影的編劇。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養鬼吃人》(Hell Raiser)系列。他喜歡組合恐怖、獵奇、以及各種怪異的素材,最新作品應該是Tortured Soul系列。台灣也有出版他的小說《阿巴拉特》。

他曾經在EA的邀請下,來到遊戲產業為一款恐怖遊戲執筆。當時正流行以名人做為遊戲的標題,也不乏運用類似行銷邏輯而開發的地雷產品,所以這款《Clive Barker’s Undying》在初始不是很讓人看好。但遊戲一發行,人們馬上發現自己先入為主的錯誤。《Clive Barker’s Undying》不單是Unreal引擎世代裡畫面最華麗的動作遊戲,更是歷史上最讓人毛骨悚然的恐怖遊戲之一。

博士這一生只被兩款遊戲嚇到尿褲子。不是《惡靈古堡》、也不是《沉默之丘》,而是《Alien VS. Predator》一代的陸戰隊模式與《Clive Barker’s Undying》啊!這款遊戲最有趣的創意在於主角的「靈視」能力。當玩家卡關或需要解謎的時候,可以啟動靈視能力,看穿存在於同一時間軸上的虛空世界。原本看似尋常的古堡,在靈視狀態下也會變得陰風慘慘血跡斑斑,更別提突如其來的暗場效果是如何令人心驚膽顫。

Clive Barker在創造這款遊戲的主角時,曾對美術人員下達了如此的指令:「要設計出一個連我都會心神蕩漾的角色才行!」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假公濟私呢?

[Lost in Translation]不管是妖是魔,會吃人的就是好妖魔

讓我們從地精談起,談談墜入迷宮多年的遊戲中文化(本地化、在地化)生態,談談五里霧中的怪物們應該叫甚麼名字。如果他們有天理昭彰的真名,我們是不是就能像招喚聖經裡的惡魔一樣頤指氣使?我們是不是能更看清楚他們模糊的樣子?博士曾在另外一個討論區裡談過這個問題,現在讓我以當時的回覆為本,再做深入的討論。

Technorati Tags: , ,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