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太陽報指出,當地的性工作者聯盟在「國際反性工作者暴力日」上指出,電子遊戲助長了玩家與社會對性工作者的暴力傾向。不論是在哪個地方、哪種社會,人們總是習慣找出群體中的闇陰羊,做為奉獻的祭品。有時候是骯髒遊蕩的流浪漢,有時候是敗壞社會風氣的阻街女郎。我們就是習慣針對這些道德的破綻、社區的破窗,做出私心的制裁。例如數名台灣大學生圍毆東南亞的外地勞工,或者是…像GTA系列遊戲裡一樣地搶了短裙遮不住屁股的馬路神女,再開車肇事逃逸。
在眾多討論遊戲引起暴力的文章與報導中,唯獨這則新聞讓我無語。因為這些血淋淋的真實案例是社會的結構性問題,提醒我們那種瘋狂的遊戲趣味其實正在強化集體的偏執印象,讓我們漸漸地對某個弱勢族群的暴力麻痺而無感。我能反駁這樣的抗議嗎?現在的我做不到。唯有在這種時候,我才能體會2次元禁斷症狀的美好。
「台灣」「大學生」
「台灣大學」生
我還以為本校何時出了這種莽漢……
我常跟人講,台灣不是沒種族歧視,只是我們好狗運不是被歧視的那群,偏偏每個人都不信……靈長類的族群意識哪裡是能這麼輕易抹消的。
我想有種族歧視的人是不會覺得自己有種族歧視的(聽起來有點像繞口令)
這個話題跟種族歧視沒有絕對關係
應該是道德問題
難道今天打的是韓國人就可以除罪了嗎?
這是一種權力的問題啊
男人/女人
台灣人/泰勞
本省/外省
各種區別都是權力建構的結果啊
包括
普通人/ACG中毒者
回應尹恩權:
如果今天在台灣被打的是對岸的同胞,我想就可以除罪了?
某政客:「這就是愛歹灣啦!」
那些打外勞的學生至今仍不知悔改,
認為打外勞是一種休閒,
甚至把感想丟到網誌上。
即使有許多看不慣的鄉民同聲討伐,
他們仍無悔意……
唉~
孩子啊~
你以後說不定要出去當台勞你知道嗎?
說是道德,似乎比較能反應出這個問題的癥結點。暴力就是暴力,本來就不會因為對象的不同而有所差別。
當某些人認為階級的優越感給自己帶來絕對的權力時,這種結果往往是十分可怕的。
回應梓均唯:
我想今天把政治問題帶到這個話題上,已經扭曲掉了這篇文章的原意。別用那些有心人拿來操弄的煽動性政治語言比較好。
S. Peter,
原來我們唸過同一所學校XD
我記得在美國一次廣播主持人辱華風波當中,一個黑人DJ就很不客氣地指出:「中國人(台灣人)自以為比黑人高等,其實你們根本沒比我們好多少。」這句話倒是很鮮明地點出華人在美國社會中的詭異自我認同。一方面對白人有著某種崇拜或自卑,一方便又自認為自己比其他有色人種要強,這是什麼詭異的心態咧?
doomleika,
「我沒醉!」是這個意思嗎?XD
尹恩權,
種族問題嘛,本來不是我的重點的,因為就算在一個小學班級裡面,還是會很清楚找出某個特別該死的人。有個朋友曾說小學生其實一點也不純真,他們才是最殘忍的,這句話我一直覺得所言不假。五六年級的時候我們肆無忌憚地嘲笑班級裡比較醜的女孩,是真的不曾覺得有啥不對呢。就好像朱延平電影裡總是有個胖妹粘著小主角一樣。我們覺得那樣的女孩當丑角是理所當然,但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沒有人願意扮演這樣的角色吧。
alucard,
不過這年頭,ACG愛好者的聲音可是很大的啊XD
梓均唯,
我是不會特別想去找當事人的麻煩,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啊。
Goshawk,
我以前向來不認為自己有政治潔癖,不過最近真的有點懶得看新聞,有些鴕鳥化的跡象XD
呃, 這是不是也反映出我們的某些矛盾之處.
面對某個”因為電玩”而自殺的孩子, 我們也許可以抬頭挺胸, 而對象只要換成”性工作者”, 瘋狂遊戲就會”強化集體的偏執印象” ?
不可否認, 如同光華商場對博士的”療育”效果, 小的只要上到這個網站, 或多或少也有類似的感覺, 所以, 可以類推的事, K 所謂”外勞”的, 3K 黨的, 宗教狂熱的, 全都在網路上都已找到類似的”療育”網站
只是, 這並不代表喜歡愛情動作片的我們喜歡在真實生活中扮演癡漢, 人永遠找的到藉口, 端看藉口的對象是你自己/或是社會罷了
當我們沒辦法在遊戲中發洩
就會開始殺路上的垃圾!
小學生之所以殘忍
是因為有很多東西她們還不知道怎麼用成熟的社會化去修飾
日本的出版品中很多都會提到被拼命欺負的學生
印象中过仁成海峽之光就是在講這個
總會有些擁有煽動天賦的孩王
可以去操控
道德
在社會中的道德是被轉化形塑的
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本来是在讨论游戏暴力文化,没想到居然成了种族和族群讨论,看来台湾人的族群意识真的是很强烈啊,你们都是不由自主啊.TO尹恩權兄和梓均唯兄,如果台湾人都是用这种方式来爱呆丸的话,那实在太恐怖了,远远不是博士所说的那种社会结构的问题了,社会结构的问题可以容忍,但成为社会的病态的话是很可怜的.种族歧视其实很难根除,因为好象和人的本性有关(读者杂志讲的)只要不去刻意挑拨就行了.关于报道本身,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大陆某些霉体甚至可以把少年阻挡火车说成是游戏暴力的影响.实在没必要去理他们啊.
說到小學生的殘忍
不如說 這是人最原始的本性
禮義 尊重 等等
都是人發現到這樣本性的所作所為可能會
破壞某種結構
所創造出的一種文化產物
有一個叫做 Paul Graham 的軟體工程師寫了一本叫做「駭客與畫家」的書,
第一章「為什麼書呆子不受歡迎」講了一些有趣的話。
因為 Graham 不是專門的人類學者,我們就姑且看看:
「不確定自己社會地位的人,會試著虐待他們認為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以確定自己的地位。」
「它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結盟………而共同的敵人最能讓人團結。就像政客想要轉移選民對於國內惡劣環境的注意力一樣。」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最受歡迎的小孩並不會虐待書呆子,他們不需要自甘墮落做這些事。」
「比恃強凌弱更嚴重的問題是,我們(在學校)沒有真正的事情可做。………前工業時代的小孩子,至少在十四歲時就會開始工作。………(老師跟學生)我們都在裝模作樣,假裝這是一個學習的地方」
(啊,原來傳說中開放生動自由的美式教育也並不完美,一樣是填鴨,只是沒我們填得那麼緊?)
我自己也遇過家中長輩跟我說:「你當兵的那些同袍,都是五專畢業的,你快要考研究所的人不要跟他們鬼混了。」
或是:「不要接近殘障的人,因為他們都心理不平衡。」
現在想起來,這種態度其實是由自卑感跟不安全感產生的,假裝的自大。
(我本身是對五專畢業不怎麼在乎,畢竟那些都是跟我睡了一年多的男人。XD)
那麼,在未來的美麗新世界,要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
大概就是安排很多社團活動、工廠實習、勞動服務、還有充沛的線上遊戲時間,讓人沒空出去打阻街女郎跟外勞。
而線上遊戲不准有任何的人形 MOB 可供攻擊砍殺,只能是野兔、松鼠、山豬、還有地獄來的非人形惡魔。
讓「就算在遊戲裡面,也不可以打人,只能打山豬」的教條深深的刻在每個人的腦袋裡。
如果願意看原文,可以到他的網站看全文:
http://www.paulgraham.com/nerds.html
或是去圖書館借一本中文版,這是一本蠻有趣的技術散文。
博士,
叫三聲學長能換到HG測試帳號嗎……
pachinko說,
「「不確定自己社會地位的人,會試著虐待他們認為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以確定自己的地位。」
「它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結盟………而共同的敵人最能讓人團結。就像政客想要轉移選民對於國內惡劣環境的注意力一樣。」」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社會學理論,很多人都引述過。黑猩猩的研究也支持藉由轉移攻擊換取內部團結的概念,不過這種攻擊轉移跟地位不直接相關。
原始起因在於人類喪失發情期而且有爭奪配偶的壓力和隨時睪固酮衝腦造成的暴力傾向。當然這不代表只要我們學侏儒黑猩猩成天搞ORGY就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相關書籍可參閱賈德‧戴蒙《第三種猩猩》,羅伯特‧傑伊‧羅素《狐猴的遺產》,保羅‧愛爾利希《人類的演化:基因、文化與人類的未來》。
「(啊,原來傳說中開放生動自由的美式教育也並不完美,一樣是填鴨,只是沒我們填得那麼緊?)」
美國的中學教育是公認的爛(只是爛的方式跟我們又不一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學者專家檢討過了。不過葛林斯潘才在回憶錄中提到2006年中學數學教師協會承認他們1989年所作的決策建議案錯誤,並承認數學教育的嚴重問題;中文版推出幾個月後,我們大有為的教育部長還在吹噓我們學來的這一套XX式數學有多成功……
遊戲裡的行為,本在就或多或多的反映了真實的個性
我們在男性雄威的計算度數上確實是沒有人種可以贏了…
這一部分敗得徹底沒錯。
希望那些無所適事的青年能很快的省悟,並變成像我們這樣只剩下口頭言辭功能的平民百姓。
Star Trek世界裡,因為資源不虞匱乏(好妙的設定XD),所以追逐個人成長與冒險反而成為生活的重心。看來開發個複製器可以解決不少問題!?
不過最近剛好看了一篇滿有趣的文章,上面認為男性一般來說比較有幽默感、樂於在公眾進行表演性的任務(這點呢,我不知道有沒有量化證據,姑且當成是一個還算可信的質化觀點好了),但作者認為這是一種攻擊性的社會化反應。因為經過社會化的教養,所以攻擊行為被隱藏起來,改用言談中的智慧與機鋒去隱藏攻擊行為。
這也是個滿有趣的理論。所以那些寫很多好笑文章的部落格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