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olence] 杯弓蛇影的媒體與遊戲暴力

Violence03
2007年2月,美國的鹽湖城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的慘案。一個18歲的青少年衝進賣場開槍掃射,當場擊斃了五六個遊客,一時間媒體輿論嘩然,許多專家與政客開始懷疑這又是一場因為電子遊戲中的暴力元素而造成的負面影響。不過數日後,警方卻在蒐證結束時宣稱,並沒有在少年的家中找到任何電子遊戲或相關的產品。這個結果無疑打了許多想要借題發揮者一個響亮的巴掌。如果一個暴力少年家裡沒有任何遊戲,你如何證明他的暴力行為與遊戲有任何關係呢?

這個現象到了維吉尼亞大學的韓國青年校園屠殺之後,變得更為明顯。兇手的同學指稱該韓國青年曾在高中階段「玩過」《絕對武力》(CS)這款遊戲,馬上引起專家、媒體、以及律師的注意,聲稱這又是一樁受到遊戲暴力影響的真實案例。但在數天後的蒐證中,警方沒有在兇手的住所裡搜到任何電子遊戲。《絕對武力》是一款非常受歡迎的遊戲,玩過的青少年沒有千萬也有百萬,或許就和喜歡NIKE球鞋或者愛吃麥當勞的族群數量差不多。那我們是否可以推論NIKE的Just Do It口號激發了兇手的行動?或者麥當勞的不健康飲食使得兇手的內分泌失常呢

事情其實得從非常有名的科倫拜事件開始說起,數名性格邊緣的青少年持槍闖進校園,掃射無數同儕之後,再自戕身亡的悲劇。這個事件也被拍成紀錄片,成為奧斯卡得獎導演麥克摩爾的成名之作(Bowling for Columbine)。在這個事件之後,受難家屬一起向遊戲廠商提告,認為這些青少年是受到不良暴力遊戲的影響。根據麥克摩爾在紀錄片中的觀察,家長與輿論不只責怪遊戲開發者,同時也認為當時正紅的歌德搖滾樂手瑪莉蓮曼森難辭其咎。但奇妙的是,沒有多少人願意深入探討這些青少年走上這種絕路之前,面對了什麼樣的校園與家庭環境。麥克摩爾認為,造成這個事件的真正理由在於槍枝合法化與軍械商企圖製造恐懼來說服美國人接受持槍暴行。不論麥可摩爾如何利用其高超的敘事技巧來引導出這個備受爭議的結論,但電子遊戲的確在當時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美國有法官表示他從《惡靈古堡》(Biohazard)遊戲上,看不到任何的理念(idea)呈現,所以認為遊戲不能受到言論自由權的保障;也有議員扛起反遊戲的大旗,將這個議題訴諸廟堂之上;也有許多訟棍與律師(如Jack Thompson)開始鼓動家長團體向遊戲廠商求償,彌補「小孩走上歧路」的損失;日本更有森昭雄醫師提出「電玩腦」的見解,認為電玩會影響到小孩的智力發育。一時間,電玩族身上彷彿有萬千的不對。但是數字會說話,許多批評者所指出之暴力遊戲的源頭《毀滅戰士》(Doom)誕生於1993年,但統計全美打從1993年至今的暴力犯罪率,卻一直不斷降低,完全看不出美國受到「電玩污染」的影響。第一個在大眾媒體上指出這點的是專欄作家Duke Ferris,不久之後,經濟學人也推出意見呼應的文章。更有一個社會學家Karen Sternheimer指出,從1993年開始,青少年因為謀殺而被捕的比例已經降低了77%。如果說《毀滅戰士》這款遊戲真的對青少年影響巨大,那反而應該說是降低了謀殺率才對。



Sternheimer同時也指出,其實從比例上來看,校園中的謀殺案件在美國是很罕見的。即便是在人心惶惶的90年代,一千萬個美國學生當中,也只有7個人被刺死於校園之中。而這七個人的死亡就被歸咎於電子遊戲與各種年輕人時興的「墮落娛樂」之上。由於受到媒體的放大效應影響,許多人開始以為校園是個非常危險的地方,更把這些心靈上的罪惡之源視為洪水猛獸。Sternheimer認為,這些都只是因為「不了解」而產生的恐懼。家長團體與媒體輿論彷彿身處一個數位的蒙昧時代,為大眾製造出一個擁有魔女形象的敵人。更糟糕的是,美國向來有非常優良的訟棍傳統,只要有鉅額賠償的氣味,就少不了律師鼓起如簧之舌,刺激民眾向企業求取合理的補貼。或甚至更糟,為謀殺脫罪。

美國俄勒崗州有一個19歲的青年Patrick Morris,用散彈槍謀殺了一個15歲的男孩,他的母親聲稱「她一直希望與孩子多多溝通,但他卻總是躲到房間打電動」,因此他的律師向法庭提出抗辯,認為他的犯行是受到不良遊戲的影響,造成行為上的偏差。也就是說,儘管Patrick Morris的謀殺為真,但真正的壞蛋是遊戲產業,希望陪審團手下留情。這個事件幾乎可以說是科倫拜之後,整個美國社會對遊戲產業之負面觀感的總體累積。這樣的看法公平嗎?該案檢察官認為與其怪罪到遊戲,不如說Patrick Morris藥物濫用的影響更大。其實這個青年殺人的理由非常「傳統」,只是在控訴遊戲產業的包裝下,讓它顯得更加怵目驚心而已。幸好訴訟的結果沒有讓人太過灰心,這個律師並沒有達成他預想的企圖。



日前,台灣的遊戲代理公司因思銳為了阻絕其網路遊戲產品裡層出不窮的作弊情勢,以鐵腕手段刪除或禁用了大量的玩家帳號,引起部份玩家的不滿,進而發生數名玩家闖入公司內部,以暴力恫嚇客服人員、甚至造成流血衝突的事件。這個事件引起了一些媒體的討論,遊戲原罪又成為某些名嘴的統一見解。我們的社會真的因為電子遊戲而敗壞了嗎?其實人類暴力行為發生的起因一直都沒有太大的改變,就好比在KTV裡一個莫名其妙的白眼也會引來殺機一場。只是在KTV裡的衝突已經司空見慣,變成大家都能接受的衝突理由。但因為電子遊戲而打架?爆發的比例也許還不如家庭暴力的管教失當,但卻因為整個社會的無法理解而形成了恐懼的擴大。說到底,啟蒙時代從來沒有真的結束,蒙昧的氛圍也沒有真正的消失過。

(本文修改自我發表於Intelligent Times的文章)

21 thoughts on “[Violence] 杯弓蛇影的媒體與遊戲暴力

  1. >>說到底,啟蒙時代從來沒有真的結束,蒙昧的氛圍也沒有真正的消失過。

    Nice!

  2. 我很愛玩postal2

    很愛玩

    後來戒玩的原因是因為

    我玩久了 會因為一直笑 加上高速的視覺運動 會想吐 我的大腦承受不了XD

    我周遭的幾個遊戲美術的朋友也很愛玩

    (以下內容含有強烈暴力傾向!! 未滿18歲請勿觀看!)

    要是沒這類型的遊戲的話 我想不少老闆會嘴裡含著尿在嘔吐的狀態下然後被一鏟打飛頭吧XD

    (18禁分隔線XDXDXD)

    人真的是需要發洩呀!!! 這類型的遊戲絕對避不可免呀!!!!~XD(尤其是那種高工作量跟需要抗高壓性的工作orz)

    題外話:

    stalker這塊博士玩起來覺得怎樣呀~_~ 台灣代理版出了 可是我朋友說開槍的感覺怪怪的 不太像Fps~”~? 博士覺得呢@@

  3. 雖然你已偷偷修改,我卻已經看完了…
    讓我想到最近的新聞,淡大俄文女與男友親密照網址,才被人放到批踢踢恨板一分鐘,已經傳遍網路世界,最後上了新聞~
    博士網站的點閱率應該也不低,要當心別放上不能放的~哈 XD

  4. 其實這個問題已經吵好久了,即使不斷地有研究指出暴力犯罪跟遊戲一點狗屁關係也沒有,但堅持把遊戲打上十惡不赦的還是大有人在,而其原因也只不過是因為他們不願意承認不穩定的家庭生活才是真正的主因。

    反正人永遠不敢承認自己需要負最大的責任,所以只好老拿死物來當代罪羔羊。 😛

  5. 非常贊同博士這篇的觀點。

    如果要用草率的歸因究責法來為一個犯罪找原因的話,我們也可以說這是媒體喜愛報導暴力新聞造成的跟風結果,但是這樣的簡單推論都是不妥當的。

    雖然遊戲確實有可能引發暴力,也可能帶來模仿,但是這就像在路上我瞪你一眼,所以你就拿刀砍我,然後你說都是我的錯?而我也可以說我打你一拳是模仿立法院的立委在打架,那麼我對你的攻擊就是立委的錯囉?

    總之我還是比較贊成麥克摩爾那部片的探討方法(不一定是其結論),也就是我們追脆一個犯罪問題的原因時,不要用那種警察找兇手的方法,而應該用社會學的、心理層面的一種更大視野的角度來分析,才會對犯罪問題的解決更有幫助。

  6. 我覺得,
    以台灣而言,
    那些「政客」的言行舉止,
    更容易讓青少年仿效後誤入歧途吧!
    以有社會地位、社會成就的名人做榜樣,
    遠比處於虛擬世界的數位角色還有影響力。

    啊!這一篇是討論暴力喔~
    我們可以說是因為青少年從電視看到那些偉大的政客在立法院、在抗議現場打來打去而養成暴力習慣的嗎?

  7. 一樣米養百種人
    就像有人看完A片會去女宿蹓鳥
    而我只會自己解決了事

    To Goshawk
    反正人永遠不敢承認自己需要負最大的責任,所以只好老拿死物來當代罪羔羊。
    這句話我很贊同!

  8. 會覺得STALKER的射擊感怪怪的,可能是因為節奏比較慢吧?不過裡面有些槍枝的設定的確不是很讓人滿意,尤其是散彈鎗。不過總合來說,我還是覺得很好玩就是了?

    造成暴力行為的原因,有時候太抽象,有時候又太不容易面對,所以才會想尋找一個比較沒有反抗之力的目標吧。

  9. 為什麼家長總是把孩子的偏差歸咎於電玩、音樂或是其他的”邪惡娛樂?”

    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比承認問題是出在自己和孩子之間來的輕鬆多了。

    就像我總覺得我被當掉是因為我身為男性沒辦法和教授在辦公室裡”抱抱”,而不覺得是因為我花在課本上的時間太少一樣 XD

  10. 我曾經想過 WII的出現會不會對有偏見的人有所改觀

    不過玩CS這類的遊戲
    我還是成為對方的分數

  11. 說真的看看那精美的教父,Wii也許已經把遊戲暴力提升到一個新層次了….
    不過為什麼沒有日版….囧

  12. 這位鼎鼎大名的Jack Thompson真是位人才,除了老找電玩麻煩,此公對危險性更高的槍枝管制議題似乎連屁都不敢放一個。

    「開機」中的一些論點有提到,其實這些充斥暴力與性的遊戲有著鎮靜的效果,據統計美國校園暴力事件自90年代十年來下降了近50%,在沒有其他變因變動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假設這些東西降低了青少年潛在的危險性。

    換句話說,博士買的那些《你知道我不能說》其實是安民定邦的好物阿…XD

  13. >換句話說,博士買的那些《你知道我不能說》其實是安民定邦的好物阿…XD

    所以說香港可能快政變了 XD

  14. Jack Thompson究竟是一個正義小超人或者訟棍一個,我也攪不太清楚,不過美國真的有不少這種緊咬產業尾巴的律師存在。而且不是每個人都是為了正義感行動就是了。

    香港怎了?禁止龍虎豹上市?XD

Leave a Reply to Martyr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