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must read]暴力遊戲與暴力犯罪無正相關的研究證據

一篇非常值得做為上篇文章之補充的文件,作者Duke Ferris的文章指出,1993年後出生之「電玩世代」在暴力犯罪率上是史無前例的低點,可見暴力電玩與暴力犯罪之間的關係是十分可疑的推論。更詳盡的內容,可以參閱Game Revolution上的專文:關於暴力青少年與電玩遊戲之間的真相

14 thoughts on “[a must read]暴力遊戲與暴力犯罪無正相關的研究證據

  1. 電玩是無罪的啊QQ
    老是搞不懂為什麼那麼多人(尤其是家長)討厭電玩XD
    記得小時候自我介紹說自己很會打電動時,總是吸引眾老頭”關愛”的眼神。囧rz

  2. “…I’m not sure I have the ability to write a totally serious piece – it is not in my nature to be serious…”
    這句話大概可以為這篇文章的參考價值下個註腳
    沒錯, duke先生並不怎麼嚴謹, 要說這是暴力遊戲與暴力犯罪無正相關的研究證據好像還差了一截.
    把該文章標題改為”媒體騙人, 現今犯罪率其實是歷年低點”也許更適合

    以犯罪率降低說明暴力電玩與暴力犯罪無關的論調, 跟媒體把犯罪現場的暴力電玩當成犯罪要角的荒繆程度不相上下, 而後者正是電玩迷們最無法接受的行逕. 犯罪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有非常多, 也許實際上暴力電玩會增加犯罪率, 但是有另外一個因素大大地減少了犯罪率, 以致於整體看來還是減少的, 只是也許, 我們不知道, 從這樣的數據我們看不出來, 從duke先生的文章我們也看不出來.

    身為一個自許理性的電玩迷, 讀完duke先生的文章反而有種失望的感覺, 好像一個小孩得到了自以為很珍貴的寶物, 就急著炫耀. 甚至可以想像一群電玩迷看著這篇文章彷彿自己的心聲終於得舒解, 想像著正義終有到來的一天而感到安慰…不! 不該是這樣的
    要為這個議題做辯護需要的不是電玩迷間的互相慰藉或者抓住一根小水草大作文章, 這反而突顯了自己也覺得自己可能會溺死的模樣. 需要的是真正的研究, 說明暴力犯罪的趨勢是如何如何, 成因可能有哪些哪些, 用了什麼什麼方法來研究, 取得怎樣又怎樣的資料, 經過這般這般的分析……然後得到一個嚴謹的結果: 與電玩無關! 這才是真正有說服力的東西.

    也許duke先生提到的那三十幾個研究就有這樣子的嚴謹, 與其讀duke先生這類文章, 我寧願去找出這些研究來看(為何不附正面link, 只附反方link?), 相信會比這種傾向”電玩迷的不平之聲”的文章來得令人高興得多.

  3. t3712 ,HIPIG,
    不過我最近的確越來越常聽說,父母會和小朋友一起打(搶?)電玩的例子了XD

    7先生,
    [quote]…可見暴力電玩與暴力犯罪之間的關係是十分可疑的推論…[/quote]
    做為一篇抗辯的文章,Duke Ferris當然不具備嚴謹的證據,不過卻提出了十分容易閱讀與理解、而且相當值得討論的反面思考。在一片想當然爾的撻伐中,Duke質疑這種電玩妖魔化的行為隱含了目前主流媒體的陰謀,也是十分有趣的見解。
    目前常見的研究與論辯文章大多都還在迷信階段,有點早期「食品營養」研究的味道。我們一天到晚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吃oo補xx、沒幾天卻又看到完全推翻的說法。我曾聽說靠右睡覺有助血液流通、又曾聽說靠左睡不會壓迫心臟肌肉。去年或前年,有個日本醫生指出電玩會造成學童的注意力渙散與學習能力下降等問題,沒幾天又有英國的研究駁斥這種說法。
    其實看來看去,都還是很像迷信。
    因為人作為一個整體,或甚至社會、文化作為一個整體而觀時,一個因素的正面或負面影響其實很難量化或做出真正具備全貌觀點的評估。我並不認為觀查大腦皮質的活動就能證明電玩的正面或負面影響在哪裡。(我不是反對這種研究,而是說這種研究常常也是一樣地可疑)
    看看同性戀的體質研究,歷經數十年,我們對於同性戀的先天成因還是充滿各種理論或假說,想要依靠這種基因論調來談去妖魔化,有時候實在有點緣木求魚之感。
    「直觀」地來看這個問題,我不認為價值會比較短少。這是一場主流媒體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鬥爭行為,這樣的論點不也是很值得思考嗎?所以我不覺得這篇文章只是玩家的自慰而已。
    換個角度來說,電視電影在過去也常常遭受類似的爭議困擾,但是在獲得了「創作形式」的認同之後,大多數人就比較能夠容忍「創作內容」的擴張。在美國一場有名的電玩法庭爭議裡,曾有個法官(我忘記名字了)在檢視Biohazard在內的數款遊戲之後,聲稱遊戲這種創作形式沒有辦法傳達任何有意義的意識形態,而宣告電玩不能接受創作上的「言論自由」保護,引起一片嘩然。
    這個案件其實就已經把電玩與暴力問題的癥結說得很清楚。問題不在電玩中的暴力是不是會影響兒童,而是在於我們能不能接受「電玩暴力影響」的「代價」。
    如果電玩只是商品,那我們就不能接受商品破壞規矩。如果電玩也是一種創作,我們就應該認為它也可以接受言論自由大傘的保護。如果家長或其他公民團體有意見,應該先從教小孩如何欣賞創作物開始,而不是否定創作物的內容。

    這樣談,會不會比較正面一點?

  4. 不過七先生,你提醒了我一件事,我以後要把每次看到的報導都記下來…我常常是過眼就忘而已…XD

  5. 是的, 你說的我都同意.

    我想說的只是說服力的問題而已. duke或者千千萬萬電玩迷想說的話不外乎是:這跟電玩無關! 但是,要提出有說服力的論述有一些必要條件, 尤其基於你提到的難以量化或綜觀全貌等等確實存在的問題, 正是必須提出根據與方法的原因, 這樣我們才能知道這個論調的可靠或者可套用的程度. 就我侷限的所學, 社會學裡還是有形形色色量化或者質性的研究方法來探討這類問題, 所以我希望能夠看到的是有力而堅實的論述, 告訴我們基於什麼現象或者什麼理由什麼資料, 所以他認為這樣. 讀文章的我們也就可以依據他的方法想一遍合不合理, 甚至依樣畫葫自己研究看看來確定真假, 最好連反方代表看了都會覺得”沒錯, 真的是這樣”才能算有擊中目標, 而不是我這種外行人(甚至傾向立場一致)都覺得”話不是這樣說”的文. 這種文章我覺得反而更偏離原本要辯論的目的.

  6. 其實我也都同意你的說法,只是你我對這篇文章之正面意義的看法不同而已 🙂

    我另外quote他的一句話:
    [quote]There is no epidemic of youth violence in America.[/quote]

    其實也已經有不少文章或紀錄片指出,美國的媒體一直在試圖散佈「恐懼」,讓這個社會充滿恐懼、讓群眾的心裡充滿恐懼,製造不必然的需要,製造不需要的戲劇性,許多恐怖的新聞其實不如媒體所設定的強度那樣可怕。

    該文的數據指出(也是這句話的意思),其實美國並沒有驚人的青少年暴力犯罪問題。但是媒體的擴大渲染卻使得人人擁槍自重、所有人都對陌生人或非我族裔抱持過度的防衛心,甚至企圖尋找不存在的罪魁禍首。這就是存在於主流媒體之上的陰謀論。

    我們沒辦法從這篇文章證明暴力犯罪與暴力電玩之間的「非正相關」關係,但是同樣的,它也沒告訴我們這之間有「正相關」。而後者才是重點。

    我們可能窮盡一生,也沒辦法獲得真的很有說服力的答案,但是我們仍然要去追尋。以人類學來說,兩個接受相近訓練的不同人類學家到薩摩亞去研究,Margaret Mead得出此地性觀念開放、崇尚和平的結論,另一個人類學家(我忘記名字的男人XD,離開校園太久了)卻看到幾乎反面的說法。這不是在說,這兩人南轅北轍的研究結論都是徒勞,只是說明很多時候,我們人類對人類行為的研究都只是在一個詮釋的循環裡。這個循環是無底的漩渦還是逐漸通往真理的天梯,一時間也不容易看得清楚。

    只是在那之前,先讓我們看看這些媒體為甚麼要製造恐懼。這是該文的意義,我想仍然有值得一看的價值。如果你不能那麼急著看見真理的話。

  7. 另外quote它的結論:

    [quote]he most peaceful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in recorded history is being shoved through metal detectors, having their civil rights violated on a daily basis, are the victims of unreasonable search and seizure, and are treated with constant suspicion.[/quote]

    「美國歷史上最和平的一代被迫放在金屬探測器前接受檢驗,每日每夜地迫害他們的公民權,讓他們成為不合理研究與侵害的犧牲品,還被不斷地猜疑。」

    當所有的家長都懷疑他們的孩子是瘋狂殺手的時候,我們究竟該檢討甚麼?在檢討孩子變成瘋狂殺手以前,或許我們應該先檢查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真的會變成瘋狂殺手吧。

    附帶一提,我很高興我可以認真地在comment裡面對真正的挑戰與回應喔:D
    其實很少人在這裡踢館XD

    [update]回想一下,其實還是有的,有些人也踢過…

  8. 我也同意7先生的說法,但我不認同7先生用審核學術論文的眼光去檢視一篇說帖。

    講的更明白一點,我所不認同的是以下這段話:「真正的研究, 說明暴力犯罪的趨勢是如何如何, 成因可能有哪些哪些, 用了什麼什麼方法來研究, 取得怎樣又怎樣的資料, 經過這般這般的分析……然後得到一個嚴謹的結果: 與電玩無關!這才是真正有說服力…」

    如果所謂的「說服力」是這樣定義的,那麼,最偉大的樂評、劇作家、廣告創意人,應當都是些科學家才對。

    事實上,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範疇裡,再嚴謹的研究,都有可能被吐槽;質化研究如此,量化研究亦不例外。是以學術論文的價值,與其說是建構出足以駁倒眾人的說服力,不如說是指出新的思維方向,或開啟新的對話可能吧。

    期許一篇文章能建立起什麼典範,未免不切實際。

  9. 我覺得這個主題笑討論的範圍很廣。
    我想反對人士要表達的是遊戲應該要建立分級制度(並且要確實實行,這在台灣好像很難),不然,現在的一些小孩已經越來越沒教養,如果再讓他/她們去玩暴力遊戲/H-Game,那國家真是沒有未來了(以後大概沒人敢生女兒)。

    PS. 而台灣政府在這方面,從來不重視(即使下面有人提,上面也當耳邊風),只會當美/日的跟屁蟲。

Leave a Reply to HIPIG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